湖南长沙高二学生胡同学的遭遇,撕开了某些用工乱象的一角——经中介介绍到申通快递分拣包裹,约定11小时200元报酬,可仅干了三四个小时、卸载数车货物后,就因“流汗多”“速度慢”被辞退,最终只拿到10元路费。这份“汗水换不来报酬”的经历,不仅让一个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的冰冷,更刺痛了公众对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神经:当“榨取劳动”成为某些用工主体的生存逻辑,伤害的何止是个体,更是社会对“劳动有价值”的基本信念。
一、“流汗多”不是辞退理由,欠薪更是突破底线
在胡同学的经历里,有两个细节格外刺眼:一是辞退理由的荒诞——“流汗多”“速度慢”。快递分拣本就是高强度体力活,流汗是劳动者付出的直接证明,速度快慢更应基于合理培训与协商,而非成为随意剥夺劳动报酬的借口;二是报酬的“缩水”离谱——三四个小时的高强度劳动,最终只换来10元路费,这不仅是欠薪,更是对劳动价值的公然践踏。
劳动报酬是劳动者的核心权益,《劳动法》明确规定“用人单位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”,即使是临时用工,也应遵循“按劳取酬”的基本准则。而涉事快递点的做法,本质上是将劳动者的付出视为“可随意丢弃的成本”:用极低的承诺吸引劳动力,用苛刻的标准榨取短期价值,最后以荒谬理由逃避支付报酬。这种“捞一把就走”的用工模式,早已突破了商业伦理的底线,更涉嫌违法。
展开剩余59%二、对“恶意欠薪”的纵容,就是对劳动者的伤害
类似的“短工欠薪”并非孤例。在快递、餐饮、建筑等行业,一些用工主体利用临时工“流动性大、维权意识弱”的特点,动辄以“不合格”“不达标”为由克扣、拒付报酬,甚至将“榨取短期劳动”当成牟利手段。这些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,一方面是部分用工者法律意识淡薄,将“占便宜”当成小聪明;另一方面,也与监管力度不足、维权渠道不够畅通有关——对学生、农民工等群体而言,为几百元报酬耗时耗力维权,往往显得“得不偿失”,这让不法者有了可乘之机。
但法律的尊严,正体现在对每一份劳动的保护上。无论是长期雇佣还是临时用工,劳动者的汗水都应换来对等的回报;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网点,都不能凌驾于劳动法规之上。对“恶意欠薪”的纵容,看似损害的是个体利益,实则会形成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恶性循环:当守法经营者与违法者在成本上“不公平竞争”,当劳动者对“劳动换报酬”失去信任,最终破坏的是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秩序。
三、重罚“吸血式用工”,才能守住劳动尊严
面对胡同学的遭遇,公众的愤怒指向明确:这样靠榨取劳动者汗水牟利的快递点,必须付出代价。这不仅是为了给被欠薪者一个公道,更是为了敲响警钟——劳动不是“免费午餐”,任何试图通过耍赖、刁难、克扣来剥削劳动的行为,都应受到法律的严惩。
对监管部门而言,需要更主动地“亮剑”:对涉事快递点及中介,应依法核查欠薪事实,责令支付报酬并给予处罚;对类似的“短工欠薪”现象,要建立常态化排查机制,让“恶意欠薪”者无处遁形。对劳动者来说,也需增强维权意识,保留好用工证据,及时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,不让汗水白白流淌。
劳动最光荣,也最需要被尊重。从长沙胡同学的经历里,我们期待看到的不仅是个体权益的挽回,更能看到对“吸血式用工”的零容忍——唯有让每一份劳动都得到公平回报,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有尊严地付出,社会才能真正形成“劳动创造价值”的正向循环,让勤劳者安心,让付出者有获。
发布于:河南省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