计划生育是中国独有的政策吗?
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你,答案是否定的。
中国并不是唯一实行计划生育的国家,也不是第一个实施这一政策的国家。与我们相邻的另一个人口大国——印度,才是世界上最早吃螃蟹的国家。
1. 印度的计划生育尝试
上世纪50年代初期,印度政府意识到自己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。虽然那时印度人口大约是3.1亿,相比之下与中国的人口规模无法同日而语。要知道,解放前,中国的人口就已经突破了4亿(4万万)。但当时,印度并没有像中国一样鼓励生育,而是在1952年提出了人口控制的计划。印度政府在中央和各邦层面设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,为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药具和相关服务,并开始推行一系列宣传口号,比如“要想富,少生孩子,多种树”。
展开剩余83%然而,印度的人口并未因此得到有效控制。到1975年,印度进行了第二次人口普查,结果令人震惊:尽管执行了计划生育政策,印度的总人口仍然从3.1亿暴增到6.13亿,增长幅度达到61%。这时候,美国学者保罗·埃利希在他的著作《人口爆炸》中形容在印度德里街头的景象时写道:“似乎到处都是人!人们在吃饭、洗衣服、睡觉,有人来访、有人争论、有人尖叫。人们伸手向出租车窗口乞讨……一切都是人。灰尘、噪音、热气弥漫,仿佛地狱般的景象。”
那么,为什么计划生育反而让人口增加得更快呢?
其实,印度的计划生育政策并未采取强制性措施,主要依靠宣传和劝导。然而,印度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使得单纯依靠劝导几乎不可能产生效果。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,各个民族都希望自己的群体能不断壮大,避免沦为少数民族。而且,印度也是一个宗教多样化的国家,各大宗教团体往往鼓励信徒多生孩子,以扩展信徒群体。因此,尽管印度政府反复宣传生育控制,民众并未积极响应。
与此同时,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,化肥的使用使得印度的粮食生产大幅增加,饥荒问题得到了缓解。于是,印度人并未感受到人口增长对粮食资源造成的巨大压力。
此外,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,并不是特别支持计划生育,他更相信“只要每个人都有工作,国家就不会面临人口过多的问题”。尼赫鲁认为,发展经济比控制人口更能解决问题。于是,计划生育政策在印度政府层面基本上变成了形式主义。
2. 强力计划生育的实施
到了1975年,印度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,人口暴增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。印度政府终于意识到,单纯的增长势头将很快吞噬掉所有的成果。此时的印度总理是英迪拉·甘地,她被誉为印度的“铁娘子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她的名字与圣雄甘地相似,但她并不是圣雄甘地的女儿,而是前总理尼赫鲁的女儿。
英迪拉·甘地决心实施更为强硬的计划生育政策,采取了令人震惊的措施——对800万印度男性进行“阉割”。需要澄清的是,这里的“阉割”并非字面上的去除生殖器,而是采取了类似中国“上环”式的绝育手术——即“输精管结扎”。这一决定显然是依据印度的实际情况做出的。由于印度的乡村较为闭塞,女性不易接触,而男性较为容易接触到,因此,选择对男性实施结扎更为可行,且操作相对简便。
然而,这项计划并未取得预期效果。
3. 社会不公与计划生育的失败
在印度社会的阶层结构中,富裕阶层、高种姓人群、政府官员等精英阶层往往能够逃避计划生育的政策,享有豁免待遇。相反,那些低种姓、贫困的群体以及流浪者,成为了结扎的主要对象。这种阶层不平等导致计划生育的效果非常有限。尽管最终有800万男性接受了结扎手术,但对于庞大的印度人口来说,这个数字几乎是微不足道的。
与中国的计划生育不同,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得到了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的广泛响应,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精英阶层,都没有多少人敢违抗。因此,计划生育在中国能够真正落实,而印度则由于社会的不平等和执行的困难,未能产生有效的控制效果。
更糟糕的是,由于印度医疗设施落后、消毒措施不足,很多接受结扎手术的男性出现严重感染,一些人甚至因感染过重而在手术台上死亡,或不得不切除生殖器。这些悲剧让社会反应极为强烈,引发了广泛的抗议,特别是宗教团体对这一政策的强烈不满。最终,英迪拉·甘地在1977年选举中败北,第二次计划生育宣告失败。此后,“计划生育”成为了印度政治中的禁忌话题,再没有政客敢触碰这个敏感的议题,直到今天,印度的人口已经接近中国,仍未再次尝试实施类似的计划生育政策。
4. 中国的计划生育与反思
对比中国的计划生育,虽然也有不少争议,尤其是在今天,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,国家开始意识到人口不足的风险,政策逐步调整,鼓励生育三胎,但“不愿生”的心态却成了今天最大的挑战。有些人甚至批评不该实行计划生育,但不同的阶段,不同的社会问题,政策的重点必然有所不同。
总体而言,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相对成功的,它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,减轻了国家的社会负担,也为全球人口过快增长提供了警示。中国这样的超级大国,任何政策的出台都伴随着许多新的挑战。但与邻国印度相比,我们更加庆幸拥有一个足够智慧和强大的政府,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,灵活应对新的社会变化,随时做出政策调整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